苹果魅影- 书之战(eBook War)
本文作者:admin
点击:
2010-03-19 00:00
前言:
苹果效应(Apple Shock),话题延烧世界整个网站。苹果的利害之处,连惠普、戴尔、微软都学不来,一句话道穿了,就是让消费者变成宗教狂热粉丝,然后化身为意识拥护者,不断地消费。最后的终极赢家,当然就是苹果啦。
有个人将营销归类成三种类的等级,三流卖价格、二流卖质量、一流卖思想。而真正实践了贩卖观念思想的正是i狂人-贾伯斯。
Apple已经化身为美国科技文化的代表,这位贾伯斯(Steve Jobs)几乎是亚美利坚共和国的英雄。这位老兄的传奇故事,随着网络信息的散播,或许不少人是英雄崇拜的心理,也可能是成为苹果天下的粉丝。
其实,苹果也不是神,它的成功自有它的道理,大家多看到成功亮丽的一面,却少注意到苹果也有踢到铁板失败的时候。
比如说,1993年所推出的Newton,是全球第一款PDA,也许推出的市场时机不对,产品外观设计也并不算突出,卖相欠佳,无疾而终。
2000年,推出的Power Mac G4 Cube,标榜着不用风扇的创新麦金塔,不久之后也停止贩卖。后来的iPod意外地全球畅销,尔后的iMac、iPhone横扫千军,甚至2010年公开的iPad,在网络上的讨论始终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。
苹果向来不是新技术的领导厂商,也不是创新技术的创造者,而是能够在恰当的市场时机适时地导入成熟、政治正确的技术,在“使用者经验上”下工夫带给使用者新的体验与感受。
iPod-iPhone-iPad与iTunes-App Store-iBooks Store软硬交叉兼攻的模式,造就出了难以复制的一片蓝海。
iTune(2001推出), 但是超越100亿下载次数也太夸张了吧。不过,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,您眼红又能怎样。App Store的应用软件数量早就超过10万种,增加的速度还是现在进行式当中。未来的增长还可能是以指数的曲线来跃升。硬件豪赚,软件大赚,您说是空前还是绝后呢?
从贾伯斯的一段话中,多少可以窥探出该公的信念与设计思想。台商往往藉由搭着巨人肩膀而赚钱的企业,为何只要巨人倒下就快速从大赚钱的公司变成微利公司;这件事实,告诫了一堂经验课程,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;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是核心竞争力,始终围绕在硬件上打转,或是代工牟利,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,赚高级的劳力辛苦钱罢了。
日商何尝不是如此,要不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材料科学的扎实力;要在ITC领域里奋战,会极为辛苦。
2010年的新春第一炮市场信息
福虎生丰,是2010年的兆头恭贺语。一场iPad秀掀起了新春第一章,根据Flurry Analytics的资料,光是2010年1月的iPhone OS的应用软件开发案件数量暴增,替未来累积了不少的爆发能量。
而当前声势不弱的Android,有实力与iPhone OS战斗。然而,从开发应用软件的案件数量与势力来看,势必是一场苦战。Google Phone没有预期的销售佳绩,谷歌尔后如何来突围,这就是将来戏码的精采之处。
而节节败退的微软,岂有示弱的道理。在Windows Mobile 7(以下简称WM7)力图振作。还有,黑暗中的可怕敌手-三星,也进军智能型手机的平台之战;尔后,还有好戏在后头。
网络上探讨最多的话题,或许就在软件UI上的议题。其实,个人比较倾向的观点是,软件是可以经由不停地更新与变化来达成某种目的;而人类是习惯的动物,当您活用了某种操作方式,将它发挥淋漓尽致到您的用途上(也许是工作或是生活上),这就是最终的目的。只要有一般水平之上的UI,使用久了,习惯成自然,也不会累赘的。譬如说,窗口肯定不是世上最好的操作系统,但是使用习惯了,能够将工作效率带到最高点,带来生活的便利。就算比Mac OS逊,那又怎样?
当然,要选择哪使用一种操作系统,那是消费者的权利,没有人可以干预。
横扫千军的iPod
iPod的部分,或许不用叙述太多,光看几个指标性的市场动向,就知道iPod在历史上的地位,即是“数位随身听”的代名词。
汽车界的王者BMW、音响业的名宿B&W(Bowers & Wilkins),也多必须跟随市场臣服于iPod。
日本的厂商,打不过人家就只好跟它做朋友;索尼、山叶、Denon、日立、Panasonic、Teac、JVC、Kenwood等喊的出名号的商家,都有对应iPod的各式样音响产品问世。
iPad吹皱了一池春水
从2009年7月之后,电子书籍市场极速蠢动。美国Amazom.com将电子书端末Kindle 2从399美元降到299美元,展开了第一波的攻势。而追随其后的索尼也在2009年8月推出199美元的低价格电子书阅读器,抢夺市场;同年12月Kindle加入了3G通信机能。
美国最大书店Barnes & Noble,也在2009年7月开放电子书店;美国Plastic Logic预定推出的轻薄电子书端末,就会支持。
谷歌与苹果,除了延续手机的战场,也延伸战线到电子书之战。
而2010年初的iPad宣示,表面上来看硬件的规划并无特殊之处;但是,请勿轻视了苹果的后继爆发威力;前有iPod的案例发生在前。此举不但冲着电子书而来,连对电玩业者的冲击,也可能在意料之中。左打亚马逊、右攻索尼甚至任天堂,若是没有整军备好迎战这颗来势汹汹的苹果,相信未来的股价会很难看。
美国纽约时报,描述iPad有可能毁掉亚马逊的Kindle大业,在硬件、显示技术与价格狠狠地压制了Kindle。
英国经济学人说,苹果的新产品将冲击游戏设计,它对iPad另有企图,希望成为广受欢迎的游戏机。
日本富士产经新闻记载,iPod大举改变了音乐的流通形态;iPad也有可能促使出版业出现巨变。
无妨先来将iPad的实体与机构电气规格,彻底扫描一次。
iPad大小与轻重:
高度:242.8 mm
宽度:189.7 mm
厚度:13.4 mm
重量: 1.5 pounds (.68 kg) Wi-Fi 款式; 1.6 pounds (.73 kg) Wi-Fi + 3G款式
iPad 显示
9.7吋IPS 面板,1024x768分辨率,132ppi
iPad 无线技术
Wi-Fi款
Wi-Fi (802.11 a/b/g/n)
Bluetooth 2.1 + EDR technology
Wi-Fi + 3G 款
UMTS/HSDPA (850, 1900, 2100 MHz)
GSM/EDGE (850, 900,1800, 1900 MHz)
Data only2
Wi-Fi (802.11 a/b/g/n)
Bluetooth 2.1 + EDR technology
iPad 定位
Wi-Fi
数位罗盘(Digital compass)
Assisted GPS (Wi-Fi + 3G model)
Cellular (Wi-Fi + 3G model)
iPad 储存容量
16GB,32GB或64GB闪存(固态碟)
iPad 处理器
采用了1GHz Apple A4 专用系统芯片。苹果为何并购PA半导体,延揽IBM的大将,找来英特尔的法务老臣;细腻性的布局,一来强身(拥有自己的核心部件),二来抵挡外侮。苹果的专利纠纷越来越多,相对地,申请专利的动作也相对频繁。
注:苹果的专利纷争:
(. 柯达提诉苹果的iPhone与黑莓机(BlackBerry)侵犯其画像预览技术。
(. 诺基亚提告苹果iPhone侵犯其10件通信关联之专利。
Apple A4系一32位RISC架构,ARM Cortex-A9核心处理器。1GHz的动作频率,可以让iPhone OS如虎添翼,应用空间延伸到更深层次的游戏领域不会是问题。目前,A4的代工由三星挤下台积电、联电,抢走苹果iPad订单。
iPad 传感器加速度(Accelerometer)
环境亮度感应(Ambient light sensor)
iPad 音源支援
AAC (16~320 Kbps), Protected AAC (from iTunes Store), MP3 (16 ~320 Kbps), MP3 VBR, Audible (formats 2, 3, and 4), Apple Lossless, AIFF与WAV
定量界限可以设定
iPad TV 与视讯
1024 x 768 (Dock连接到VGA配接器); 576p/480p色差线;576i and 480i复合视讯线。
H.264可以720p, 30fps,Main Profile level 3.1具有AAC-LC 音频到160 Kbps,。48kHz立体声( .m4v, .mp4, 与 .mov格式)
MPEG-4 视讯,至2.5 Mbps, 640 x480 pixels,30 fps,Simple Profile具有AAC-LC音频到160 Kbps, 48kHz立体声(.m4v, .mp4, and .mov格式 )
电子书阅读器龙头之争开战
就在今年,“电子书”市场在美国当地的发展,是绝对无法忽略的重点市场。2010年,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书,在白宫的官方网络上,就提供了常用的电子书格式。
若是从定价上与规格来将iPad与Kindle做个比较,明显可以看出iPad就是直接冲着亚马逊而来,这点错不了。
亚马逊则是祭出“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”的手段来还击。亚马逊的电子书籍配信在“Kindle Store”上有超过42万种书籍,有这个既存的优势,推出“Kindle for iPad”甚至“Kindle for Mac”的战略,让既有的内容也可以在苹果平台上阅读,这是经由内容的大军攻势来获得油水。“Kindle for BlackBerry”也是这般的策略。
那么,iPad的成本又是多少呢?苹果向来不会做出牺牲硬件费用来赚取其他费用的案例;只是它想赚多少罢了。若是根据iSuppli的信息,倒是可以整理成下表。明显地可以看出,苹果在硬件上的售价,永远包赢不包输,一定是成本两倍以上的售价。
究竟,这场“书之战(Book war)”,能够带来怎样的启示录呢?综观而言,依据过去iPod与iPhone的历史轨迹经验;iPad还是会带来了一些价值性的冲击效应:
第一,再一次利用产品个性来改变游戏的规则,单单与Kindle来比较也没有多大意义;它超越了电子书阅读器平台,在未来推出的版本中还有可能往上进化。尤其是应用软件上的进化,是随着人类的想象力来发展的;根本无法用文字来论断,只能推算。
第二,用更快的(1GHz)处理器速度进一步延伸了触控接口对网络、影像浏览的易用性。iPad可望将这种使用体验,进一步发扬光大。当苹果开始采用自己的处理器之际,很明显地,苹果已经开始要掌握关键部件的时刻。因此,硬件平台的向上空间,始终还存在着。
第三,无所不包,丰富道不行的各种应用程序。iPhone已经有超过10万种以上的支持应用程序,那些程序大部分也可以透过iPad来下载。未来iPad也预期将推出软件开发环境,让更多软件业者为该平台开发新程序。这一点就恐怖了。日本的游戏业者,为何会受到iPhone的袭击,原因就在此。开放与封闭策略的拿捏与商业模式,欧日商根本打不过苹果;过度的保守与封闭,只有挨打的份。倒是韩国三星的表现,令人诧异,相信韩国人走路都会有风。
第四,硬件、软件与在线服务,三吃的赚钱模式,肯定可行。相信日本的电玩业者,心中必定很羡慕吧。就拿索尼的薄型PS3来说,虽然已经倾尽全力来降低成本,120GB的机款制造费用依然高达336.27美元,销售价299美元,还是依然陪钱卖。
第五,这个被定位在iPhone与Macbook之间的产品,由于画面大,所以能够做更多的事情。多媒体功能冲击到电子纸,游戏娱乐功能冲击到赏上型游戏机,商务功能或许对小笔电有所影响。若是小笔电能够将价格控制在200~300美元区间,未尝不是好时机让消费者轻易拥有外出的第二台。
而真正最大的冲击,该是在线应用软件的销售。软硬件加上服务的整合模式,就是苹果的胜利方程式。也许,“靠在线服务来赚钱的时代”已经来到。
第六,iPad的登场,或许会拉抬平板计算机的半导体市场规模也说不定。尤其是其1Ghz的高性能处理器,势必会吸引厂商想尽办法让它能够跑窗口操作系统,又可以化身为平板计算机(Tablet PC),拉高iPad的购买诱因。比如说,美商Citrix Systems就开发了“Citrix Receiver”的虚拟化端末软件,让iPad跑窗口7。
第七,iPhone OS越来越强。这一点不难佐证,看一看2009年的战绩便知。
以上是从好的观点面向来说的。若是从另一个极端悲观的层面来探索,苹果所说的创新也不过如此罢了,没有期待中的耀眼与震撼,是不是意味着数字产品的发展已经走到高原期,产品种类过度泛滥;要有革命性的突破,困难度障碍越来越高。也许是说,过去产品寿命周期太短,更替速度走的过快,该是休生养息的时候了,让网络服务的软件来接棒了。
为何iPad没有USB端口?
对于产品的品感度或是敏锐度高的朋友,相信看到iPad硬件规格的第一眼,会愣住为何没有USB,一切都要靠Wi-Fi或是无线通信呢?关于这一点,可以从技术层面来解析,答案自然再也清晰不过了。当然,不该内建USB是聪明的策略。
一来,iPad是采用了iPhone OS,从产品的属性来说,它该是主机(Host)的角色,而非外围。若是内建了USB,明显的问题就出现了。消费者自然会去使用鼠标、键盘、游戏杆甚至外接的随身碟,也就是说内部的操作系统必须纳入HID Class与Mass Storage Class的驱动程序。这就可就没完没了,USB的周边多如过江之鲫,怎么支持都没有办法让消费者满意的,又是自讨苦吃。
透过Wi-Fi与无线通信,在美国当地的普及率与费用,谁都支付的起。为何iPad的市场目标先锁住北美地区,完全合乎情理。
小小之语:
从这个显学的案例当中,厂商除了硬件制造、代工、通路、品牌布局之外;从苹果学中是否能够学到化外之境的武功呢?